韩国总统的专机降落在华盛顿机场,场面有点冷清,没有红毯,没有高级官员迎接,就只有两名代表拿着纪念币在等他 韩国媒体则不客气地形容这次接待为“史上最低规格”,用“屈辱”一词直接点了题,韩国新任总统首次访美,从第一分钟开始就吃了一记“下马威”,对李在明来说,这记响亮的耳光有点响亮。
那么,李在明到底做了什么,让一向自诩韩美“铁盟”的美国,在他到来之后用这样一副冷冰冰的姿态迎接?
李在明胃口太大 李在明的野心不小,这位韩国新总统的目标是“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换句话说,是想同时搞定中美,既要吃得爽,又要坐得稳。
在经济上,韩国离不开中国市场,这是不用多说的事实,韩国出口结构中,接近1/4的商品流向中国市场,其中半导体出口依赖比例更是高达65%。 谁控制了技术与市场,谁就抓住了韩国发展的命脉。最近两年,美国在全球推行“芯片联盟”战略,叫嚣着要中国在高端科技领域脱钩。
韩国夹在其中,日子尤为难熬。既要为美国提供技术保障,又担心失去中国这条长期的“经济大腿”。对此,李在明的反应是:先稳住中国。 他的经济团队在李登机飞赴美国的同一天,悄悄派了一支高级代表团抵达北京,他们带去了一封亲笔信,信中表达出这样一个意思:“咱们的市场还是要继续合作,别因为国际局势影响咱们的生意。”
这是典型的缓和策略,一字一句都透着“别激化关系”的意图,从意图上看,这无疑是明智的。 但安全问题就不同,朝鲜近期的导弹试射已经让东亚局势绷成了一根钢丝,在美国眼里,韩国不只是盟友,简直就是在东亚驻军战略上的“压舱石”。
为了稳住韩国,美国近期不仅反复暗示扩大军事合作范围,还在经济谈判中强行加码在7月底刚刚结束的贸易会谈上。 美方同意将部分韩国商品进口关税从25%降到15%,但也加了一张“债单”:韩国需在未来五年内投入3500亿美元的投资,这笔钱要落实到美国的芯片和新能源产业里。
乍一听这像一场双赢协议,但当李在明政府开始试图让美方放宽执行条款、分散投资压力时,美国却发难了。 他们要求韩国立法将投资“写进法律条款”,并提交清晰的时间表,包括实际落实进程与违约条款。
否则,这份协议就是一纸空文,而之前承诺的免税政策亦会无限期搁置。可以说,美国对韩国的信任率,从一开始就保持着警惕的敲打。 李在明明白,在安全和经济之间找平衡很难,他试图通过讨好中国缓解经济忧虑,同时利用与美国的军事关系获取庇护,但问题是,这种“灵活”的外交策略,无疑在中美这两个竞争激烈的大国眼中刺得有点扎眼。
美国用“下马威”立规矩 当然,李在明也不是没有准备,显然,他已经意识到,与特朗普的谈判不会是轻松的沟通过程。他需要有备而来,才能在这样一场以美方为主导的对话中找到合适的谈判点。
问题是,美国并不完全在乎韩国的新政府如何展示诚意,对于特朗普看来,韩国不是一个“自主决策者”,而是一个被捆绑在美军战略上的“小伙伴”。 李在明试图“左手合纵连横,右手周旋大国”,在美国看来,这根本就是一种不自量力的策略。这也就是为什么,从接待规格到谈判姿态,美国都给李在明展示了一场“冷漠与威压”的教科书式外交。
在机场的“冷遇”只是开始,随后李在明的代表团被送到并非白宫而是宾夕法尼亚大道的一处封闭私人会谈场所。 这里没有公开的媒体见面礼,也没有象征友谊的联合声明,几乎一切都被压到最低规格进行。这背后隐藏的意思很直白:你现在连“盟友对话”的门槛都没够到,先解决好投资和军事的问题再说。
会谈过程中,美国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强制性”的条件,例如,将《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印太地区,这意味着,如果未来台海爆发冲突,韩国也不得袖手旁观。 这对韩国政府来说可谓是一个难以消化的“大礼包”,不仅如此,美国还希望解除驻韩美军的一部分行动限制,让他们在未来的演习与调动过程中更自由,驻韩美军的费用也希望从现有的70亿美元猛增到100亿美元以上,直接拉高韩国的开支压力。
眼下,李在明的豪赌面临的不只是中美的巨大压力,他同样需要应对来自韩国国内的矛盾,这份计划中的3500亿美元投资已经成为国内政坛的“靶子”。 反对派不断向媒体翻出过往“对美盲从”的经济教训,指责这笔巨额支出不仅是负担,更是将主权送去交易的一种形式。
更重要的是,韩国长期以来的双重依赖已经暴露它的根本性困境,任何一方的不满都可能触发“整体崩盘”的连锁反应。而两国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几乎没有任何腾挪空间留给韩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小弟”。 回首过去,韩国也曾几次试图“战略突破”,但每次都付出了惨痛代价,文在寅试图通过战略模糊政策维持平衡,但在关键事件上无法精准表态,导致效率低下。
尹锡悦上台后急于抱紧美国的大腿,却因与中国的摩擦导致经济贸易受挫。李在明试图寻求一种更加灵活的外交方式,但初步表现来看,显然并未奏效。 结语 一个国家追求自身战略利益无可厚非,但对于韩国来说,这条所谓“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路径已经越来越难走通。
而一旦李在明的破局思路不慎演变为不平衡的“双输”局面,迎接他的可能不仅是接待上的尴尬,而是更深层次的危机,外交,从来都不是走钢丝,对李在明来说,想要的东西太多,可现实世界往往不允许这样贪心。
展博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