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金锐点 昨天48名以色列人质能结束扣押回家的“回家的消息”背后,是以色列得放出去250名被判终身监禁的巴勒斯坦安全囚犯,再加上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后关押的1700名加沙居民。 1个人质对应近40个被释放者,这样的悬殊比例让这场交换从一开始就带着“妥协”的意味。 更让人心里沉甸甸的是,还有部分遇难人质的遗体,归还时间至今没个准信,大家难免会问,这场看似打破僵局的协议,真能解开中东的困局吗? 从以色列高层的说法和政府内部的分歧来看,它更像给紧张局势踩了次“刹车”,却没彻底“熄火”,长期的安全隐患,其实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想弄明白这场交换到底有多复杂,得先搞清楚它背后的行动逻辑,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扎米尔中将专门发了视频声明,里面直接点出了协议能成的关键。 过去两年,以色列一边对哈马斯持续加军事压力,一边推进配套的外交动作,这两样凑在一起,才总算实现了对哈马斯的“阶段性成果”。 可即便讲清了达成协议的关键,扎米尔也没绕开现实,他直言以色列现在还“陷在多线战争里”。 当下做的不只是救人质,更是在“重新调整中东的格局,还有未来几年的安全策略”。
这里有个细节很关键,扎米尔特意提了,每次行动前都把两件事放在最前面,士兵在战场上的安全,还有人质在扣押时的安全。 正因为盯着这两点,才做到了不危及人质、又大大减少己方伤亡,顺利推进了那些复杂的决策。 但就算这样,扎米尔还是没松口,反复说“前面还有不少挑战”,要让加沙不再对以色列和公民构成威胁,仍是国防军接下来要盯紧的目标。 比起扎米尔从军事角度的冷静梳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声明,更像是在试着把国内的力量拧到一起。 周日晚上录声明的时候,内塔尼亚胡声音有点哑,脸上却带着笑,他说这个夜晚“又有眼泪又有喜悦”。
喜悦是因为人质能回家,眼泪里则藏着战争带来的伤痛,还有国内那些没解开的分歧。 他没回避分歧,坦言“我们之间确实有不少不一样的想法”,但也说“今天、还有接下来的日子,咱们完全有理由先把这些分歧放一放”。 毕竟这次人质能回来,靠的是全体以色列人的劲儿往一处使,连国际社会都觉得,这是件“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突破”。 不过,内塔尼亚胡也没给大家画“安全大饼”,他明确说了“战争的军事行动还没结束”。
有些敌人正在偷偷恢复实力,就等着再搞袭击,“我们会盯着每一个风险点,不会掉以轻心”。 他还提了之前去探望人质家属时说过的承诺,说会一直关注人质回家后的安置,同时也对着国防军士兵和阵亡士兵的家属说了感谢。 最后把话落到了未来:“明天会开一条新路,一条搞建设的路、一条疗伤的路,我更希望它能是一条让大家拧成一股绳的路。” 可内塔尼亚胡想“拧成一股绳”的心愿,在政府内部先遇到了“小阻碍”,这次的人质协议,其实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加沙和平计划的第一阶段内容。
虽然内塔尼亚胡领导的极右翼联合政府里,有政党一直反对这个协议,但内阁还是在周五的投票中通过了。 这里面,宗教犹太复国主义党的三名内阁成员态度特别清楚,党首兼财政部长斯莫特里奇、定居点与国家项目部长斯特罗克投了反对票,只有移民部长索弗投了赞成票。 这种“2反对1赞成”的分歧,也让外界开始猜,这个极右翼政党会不会干脆退出联合政府?要是退了,协议后续能不能推进,又成了新的疑问。 针对这个猜测,宗教犹太复国主义党议员所罗门直接跟《以色列时报》说了立场,只要和哈马斯的协议能推进到第二阶段。
而且哈马斯被禁止重新武装、不再以任何形式控制加沙,他们政党就会继续留在政府里。 他解释得很明白,我们签的协议本来就是分阶段的,第一阶段就是人质和囚犯交换,第二阶段才是关键。 得让加沙和哈马斯彻底解除武装,确保哈马斯再也不能以任何方式控制加沙。 只有做到这一步,我们才算达到了战争的目标,打赢这场难打的仗,彻底把哈马斯打下去。 所罗门也没藏着自己的矛盾,他说“我们现在心里特别纠结”,为人质回家高兴是真的,但这份高兴里也掺着担心。
释放的代价不轻松,那些手上沾过血的恐怖分子,“我们都清楚,他们很可能再走回搞袭击的老路”。 他还撂了底,“要是哈马斯最后还拿着武器、还控制着加沙,我们肯定没法留在现在的政府里。” 现在离人质释放就差一步了,但围绕这场协议的讨论根本没停,从48人换1950人的悬殊比例,到内阁投票时的分歧,再到对哈马斯未来会不会重新武装的担心。 每一个细节都在说明,这场历史性事件没给中东困局画句号,反而可能是新挑战的开始。
以色列接下来要面对的,不只是人质回家后的疗伤,还有多线战争的压力、中东格局的调整,更得在搁置分歧和保障安全之间找平衡。 协议第二阶段能不能顺利推进、哈马斯会不会真的彻底解除武装,直接决定了这次交换能不能从救急变成长效安全保障。 说到底,48名人质能平安回家,是件值得高兴的人道主义进展,但要想真的解开中东的困局,消除那些长期悬着的安全隐患,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展博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